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本能力测验》(主观题)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一、给定材料

材料1

(334291)

2016年4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富贵园一区内,一名骑三轮送货车的快递小哥,在派送过程中与一辆黑色京B牌照小轿车发生轻微碰撞。没想到,小轿车驾驶员(中年男子)下车后不由分说,连抽快递小哥耳光,并破口大骂。快递员已被吓得不敢吭声,而周围人几次拉开中年男子,但其又几次上前继续扇耳光。

2019年6月21日下午两点多,在汉中市将坛路上,一名20岁快递小哥转着圈儿地打砸一辆奥迪越野车,直到把前后风挡玻璃全部砸坏。据悉因为快递车挡住了奥迪车去路,车主爆了一句粗口,快递小哥听到后情绪失控,当街怒砸奥迪车。警方已介入,正在调查。

材料2

(334292)

关于更换太阳能路灯型号的报告请示

区农委:

2019年3月区里分配给我镇230盏太阳能路灯,现我镇拟将其中的20盏安装于化安路安新路段,但由于此次的太阳能路灯为村内路灯,与化安路的太阳能公路灯规格不一致。为达到规范美观的路灯架设效果,特申请将此20盏路灯更换放与原化安路相同规格的路灯(化安路路灯规格高于村内路灯规格,具体见附件),同时请求拨付路灯变更所产生高于投标价格的费用12万元。

报告当否,请批示。

XX镇人民政府

材料3

(334293)

虽然对科研、学术行为不诚信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但是,基本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各种违反科研准则的行为,如造假、剽窃、骗取科研资源等。应当说,对这些方面的科研、学术不诚信行为,无论是业界还是舆论,都已形成共识,科研不端也已成为了过街老鼠。问题在于,在利益驱动下,科研、学术不诚信已不仅仅表现为赤裸裸的造假、剽窃等,而且正在以新的方式、新的面目出现,形成科研、学术领域的“灰色地带”,影响科研、学术行为的规范。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相关人员介绍,该机构在调查一批海外出版集团的撤稿事件时,发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论文交易、润色等的中介机构。其中,从事论文润色的中介机构,所提供的数据、资料等都是真实的,内容也都属于原创,没有涉及抄袭、剽窃、造假等内容,只是润色的水平尚未达到发表要求。因此,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似乎还找不到处罚的依据,成为了科研、学术诚信的“灰色地带”。

但是,不管这些方式和手段是否涉及违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行为都是这都是科研、学术不诚信的表现。科研、学术不诚信带来的影响,也决不只是几篇论文、几名作者的问题,而是科研态度、学术环境问题,是科研、学术土壤中还存在行为不端、诚信度不高的现象。如果不对这样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将影响我国科研能力的增强,学术水平的提高,会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让科研和学术市场难以确立价值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创造意识。

不仅如此,如果任凭中介机构左右科研市场、学术市场,制造真假难辨、虚实不清、好坏不分的气氛,让“滥竽”们有生存空间与土壤,那么,对那些真正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技术创造的人,就会形成极为不利的冲击,使他们无法耐心、安心地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从而使整个科学技术界出现浮躁现象。

我们并不否认,在科研和学术界的共同监督与打击下,科研、学术的氛围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科研、学术的环境也在发生着积极改变。特别是明目张胆造假、剽窃等方面的问题正在逐年减少。但是,由于不断有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表现形式出现,因此,科研、学术不诚信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仍在影响着科研、学术的环境,影响着科学技术界的形象。特别是通过中介机构“润色”这一新问题的出现,更让很多年轻人缺少了精益求精的思想,缺少了刻苦钻研的精神。而这,恰恰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一方面,中介机构根本没有能力帮助科研人员完成科研和学术项目的“最后一公里”,即便勉强完成,也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如果科研和学术的“最后一公里”要靠中介去完成,那从事科研和学术研究的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算天赋过人,也会倒在起点上,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研和学术研究者,更不可能拿出能够体现能力和水平的科研、学术成果来。

材料4

(334294)

2019年2月教育部回应“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称,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要求有关方面迅速进行核查。2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发布关于招募翟天临为博士后的调查说明: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同意翟天临退站,责成光华管理学院作出深刻检查。2019年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发布关于“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的调查进展情况说明,宣布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取消陈浥博导资格。

抛开是非之争不说,学生诚信一旦染上瑕疵,校方的惩戒手段并不少,出手从来可谓雷霆,当然,这也算得上是国际惯例。比如美国留学生综合教育机构厚仁教育在波士顿发布《2015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首次专门就遭开除的学生群体做出分析。数据显示,八成学生因学术表现差或学术操守向题被开除。

高校诚信建设,从人数上说,学生当然是主体,但从影响和症结来看,“身正为范”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才是问题的关键。当然,针对近年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问题,教育部早在2009年就曾下发《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14年,首次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禁行“红线”,以“红七条”约束师德、订规立矩。不过,在不少高校,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等,处理起来往往“师生有别”。对学生,苛刻威严,对教师,失之绵柔。局限于道德谴责或自查自纠,似乎成为处理教师学术不端的常态。再不济,挪个位置了事。

对于象牙塔中的高校师生来说,学术失信是高校诚信危机之本;而对于纾解诚信危机的路径来看,摒弃差别待遇而力求“师生同责”,这应该是并驾齐驱的制度之路。失信学生固然要惩戒,失信校长及老师如何自处,总不能仰仗不靠谱的慎独指数。

材料5

(334295)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将学术不端的诱因归纳为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监管惩处不力、学术评价失当等。有学者则把学术评价体系中的缺陷作为学术不端的主要诱因。在具体评价工作中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都与学术不端的产生具有因果联系。但是,如何改进评价体系、如何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学者们似乎还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这里,一味指责、忽视建设显然不可取。为此,有学者建议,应将学术不端上升到法律层面解决,对科研诚信立法,做到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监督、惩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前提是“学术立法”。

黄进提出,制度设计虽然关键,但最关键的还是执行。“很多复杂原因交织在一起,造成学术不端的惩治一直难以落到实处,大部分不了了之,当事人也不引以为戒。此次‘撤奖’事件的强硬态度将学术不端惩治真正落到实处,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界的警示,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警告,甚至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根本的问题最终在于人。”年近八旬的清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何龄修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他的看法,“走捷径可以得到最大利益,这是学术不端者的出发点,但本质上是某些学者的道德底线越来越低。”

爱因斯坦将学术研究者分为三类,一类是为学术而学术者,这是学术界的向往;一类是功利主义者,将学术研究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第三类是智力游戏者。功利主义者将学术研究作为饭碗和跳板,有些人甚至将学术成果当做向政界、商界华丽转身的“晚礼服”。钟书华认为,为功利目的,学术不端者不惜一再降低道德底线,最终走上剽窃、抄袭的道路。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传承文明文化的科学,这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要有更高要求。

二、回答问题

【试题一】

你如何评价以上社会现象?管理部门如何作为改善这一现状?(20分)

【试题二】

请指出上述文件中的不当之处,并逐一改正。(10分)

【试题三】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