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四川省直遴选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笔试



一、案例分析。根据材料作答

(一)

一、案例分析题(共1题,20分)

       材料1: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支持返乡创业就业“五大行动计划”,推出15条鼓励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北京、上海、深圳建立了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服务管理综合党委,先后在北京、深圳召开政策项目宣传推介会。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搭建政策项目对接平台,向在长三角地区务工人员宣传推介成都营商环境、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乡村振兴和社区发展治理项目等情况,慰问在沪务工人员代表,传递家乡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和家乡人民的亲情牵挂,引导成都市在长三角地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奉献家乡,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人才支撑。

       “情系家乡·蓉创未来”——在沪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政策项目宣传推介会在上海举行。在上海举办“情系家乡·蓉创未来”宣传推介会既是一个政策宣讲会,也是一个返乡创业的动员会,诚意满满、干货十足,必将鼓励和引领广大川籍在沪农民工返回家乡干事创业,开启事业新篇章。

       材料2:J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和“五个一”工作布局,初步探索形成了农村双创“六个一”的典型模式,掀起了农村双创新热潮。

       注重超前谋划,在过去农民工大量外出之初,我们就敏锐地意识到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完成原始积累、学成技术业务、达到一定年龄后,极有可能回乡进行二次创业就业,其在外务工所获得的资金、技术、人脉必将成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此我们一方面顺应群众和市场需求,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好全县的劳务输出;另一方面及早谋划返乡创业就业的区域和产业,并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市场对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配置能力,以市场为主导、“双创”人员为主体,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于1998年在竹篙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工回乡创业园,之后为有序引导和做强做优全县的“双创”经济,“4+N”都市现代农业在各空间的布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创”街区、走廊、园区、村落、山区、道沟,奠定了“六个一”双创模式的基础。

       出台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激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实施办法、鼓励发展回乡创业经济实施意见等措施,明确用地、税收、审批、奖补、做优等系列政策。简化企业办事流程,便利服务,司法保障服务,深化体制改革。

       注重营造良好氛围,每年表彰“十佳创业明星”、“十佳优秀创业项目”,积极推选创业成功人士为市、县人大代表或村(社区)“两委”负责人。

       引入高端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中国农科院、深圳华大基因等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建成省级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山羊原种场等科技创新载体23个,建成国家蛋鸡十大良种繁育基地、四川农科院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四川柑桔母本园等成果转化载体36个。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发挥“四级”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作用,开展创业创新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的农业创业创新专利300余项、科技成果50余项,科技计划立项35项。

       培育各类经营主体,形成了以农业领军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创业创新格局。这些主体共计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4083人,创办各类实体1904家。

       实施“返乡下乡人才培训计划”,促进创业人员技能提升。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6万人次,年均培训、选拔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2800余名,带动就业创业万余人。

       建成集创业孵化、总部研发、法律服务于一体的青蓉·智创港、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孵化园区等孵化共享平台,实现创业者与政府、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顺畅对接。截至目前已引进服务机构32家,孵化农业创业项目50余项,累计投入创业创新资金2.6亿元,带动就业6500人。

       探素模式,形成了农业双创“一座座山、一道道沟、一个个村”等模式,差异化发展蜀葵等特色产业,全面深化了农村创业创新,大力提升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新产业。

1

问题:简述J县农村创新创业工作做法。(300字内,20分)

(二)

二、材料写作题(共1题,30分)

       材料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灾情报告系统决策部署,以实现灾情等应急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为目标,着力打造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切实提高各级灾情等应急信息管理能力。

2

问题:H市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工作建议,500字内,30分。

二、议论文写作。根据材料作答

(三)

三、写作题(共1题,50分)

       材料1: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材料2:7月8日至9日,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动员会暨“西控”工作推进会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西控”是保护成都“天府之国”本源的百年大计,是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长远之策。要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听取大家汇报发言后,范锐平指出,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成都全面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西控区域是成都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和水源保护区,拥有成都市最丰富的生态资源、最美丽的田园风光、最优良的宜居品质。在新的起点、新的发展段,要进一步深化对“西控战略意义的认识,对西部区域发展路径进行再探索,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范锐平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大力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西部区域流动,支持西部区域引入高品质公共服务投资,促进中心城区和郊区基础设施一体化,支持西部区域发展现代产业,积极探索收入持续增长机制。要加快制定激励先进生产要素向西部区域流动的政策体系,与优秀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加强人才引进。要突出抓好西部区域轨道交通、旅游环线和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全面启动绿道蓝网串连成线、川西林盘串珠成链,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策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要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重大产业集中突破,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要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提升人才吸引力、产业承载力、品质影响力,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到近郊区居住、城市新增人口到近郊区就业。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围绕产业生态圈,加快培育符合绿色发展方向的增长点。要以建设美好生活空间作为新基建的规划布局方向,深入推进基础信息网、交通枢纽网、智慧能源网、科创产业网建设,让新基建成为未来西部区域发展的“催化剂”。

3

       问题:请围绕四川省如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重在写对策。1500-2000字,5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