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山西省定襄县教师招聘(历史学科知识)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

在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的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源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的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

“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5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地方的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6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7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8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取极端民主制

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采取极端寡头制

海滨地区的人多主张采取

“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9

公元前

123

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

50

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  

A、照搬了古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10

1688

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斯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11

1871

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B、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C、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D、封建势力在德国占绝对优势

12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

“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13

洪秀全尊奉

“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

“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4

1900

6

21

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

6

26

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5

中日甲午战争后的

“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6

1917

3

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彼得格勒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17

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米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8

A、缺
B、缺
C、缺
D、缺

19

1960

年起,《人民日报》《红旗》等刊物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20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制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自耕农经济衰退
D、土地兼并缓和

21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2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3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

“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4

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25

有人描述

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工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6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

“元旦”,

1949

年以后则以公历

1

1

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27

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建设。这反映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28

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

340

亿美元增加到

1929

年的

830

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29

英国学者约翰

•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

1990

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30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1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家学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32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

西晋时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33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

“灭佛”。这反映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4

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

•廷德尔因希望英国的天主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他在

1524

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35

1900-1901

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的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36

中国古代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的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37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为

“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38

中日双方对

1894

7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本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39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

“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C、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事实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4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41

《墨子》中有关于

“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2

《马可

•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43

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这主要是由于

(  

A、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
B、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并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C、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缺乏统一的领导
D、袁世凯已经控制了清政府的大权

44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45

朱元璋认为,

“礼乐者,治平之膏粱

刑政者,救弊之药石

”“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4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属文言小说系统,分

(  

两类。

A、传奇、章回
B、讽刺、志怪
C、志怪、志人
D、志人、拟话本

47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48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针对专制集权的种种弊端,主张

(  

A、组织分权
B、三权分立
C、议行合一
D、联省自治

49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50

19

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在

20

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有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51题8分,52题10分,53题12分,共30分。

(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

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2019年8月山西省定襄县教师招聘(历史学科知识)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1张

51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面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历史解读。(

8分)

52

(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

“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理,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到此。人员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

摘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商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5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