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西省平遥县教师招聘(历史学科知识)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题0.8分,共48分。

1

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冒籍,打击科考移民,其根本目的是

(  

A、完善政治制度
B、完善经济制度
C、加强专制集权
D、加强地方权力

2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材料中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宰相制
D、民主制

3

《左传》中记载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材料表明

(  

A、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B、西周的郡县制度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C、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4

许倬云指出,

“希腊的城邦政治演变至成熟阶段时,政权相当开放,容纳更多中产阶级的公民参政,家族的功能也相对削弱了”。材料表明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使

(  

A、中产阶级公民成为政权的主体
B、资产阶级公民成为政权的主体
C、奴隶拥有民主选举权
D、妇女拥有民主选举权

5

柏拉图说:

“我现在要以‘法律的仆人’这一术语来称呼那些通常被称为统治者的人,这不是我标新立异,而是我认为这是维系城邦的大事。”在柏拉图看来,城邦统治者

(  

A、要成为法律工作者
B、要通过法律发家致富
C、要依法行政
D、要为法律服务

6

公元前

5

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间缔结的婚约应该是合法的,这些新法案制定的目的是

(  

A、维护贵族的利益
B、维护平民的利益
C、完善罗马法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7

20

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

“甲午之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材料中“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  

A、张之洞
B、左宗棠
C、孙中山
D、戚继光

8

1919

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

“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材料中“地底陈土”指的是

(  

A、农民、地主、土匪
B、军阀、官僚、政客
C、保皇派
D、革命派

9

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

1862

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军是

(  

A、曾国藩
B、丁日昌
C、洪秀全
D、李秀成

10

1688

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

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其目的是

(  

A、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B、获得宗教的支持
C、限制议会的权力
D、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11

下列发生在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攻占巴士底狱

②启蒙运动兴起

③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④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12

有人称俾斯麦是

“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为“非出本心的革命者”。材料中“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得德国独立
B、促进经济发展
C、结束长期分裂
D、与欧洲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13

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短短

8

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材料中“自由”的含义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C、不受法律的限制
D、不受政治体制的限制

14

有学者认为:

19

世纪

70

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巴黎公社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5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察,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材料中“某些问题”指

(  

A、发展生产力
B、国家统一
C、外交政策
D、经济落后

16

“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A、不同的信仰
B、不同的国情
C、不同的民族
D、不同的社会制度

17

《人民日报》评论说: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下列与材料内容最相关的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8

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冷战”,是两国竞争地缘政治利益的结果。苏联曾尝试将其地缘政治利益延伸到美国的后院,由此引发了

(  

A、阿富汗战争
B、古巴导弹危机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19

·莫内认为“如果欧洲各国仍然按照国家主权为基础重生,那么欧洲将不会出现和平……应有一个民主的欧洲联邦”,材料中“欧洲联邦”的设想直接推动了

(  

A、苏联的解体
B、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C、欧洲的经济危机
D、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20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

15

亩,元代降至

4

亩,明万历年间为

2.2

亩,清康熙年间为

1.5

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但是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利用率提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小农经济的完全瓦解
D、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

21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

“唐代的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是实行

(  

A、均田制
B、闭关锁国
C、重商抑农
D、海禁

22

在中国古代,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清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种情形最早应出现于

(  

A、商朝
B、宋朝
C、秦朝
D、夏朝

23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并运回欧洲。该材料主要说明

(  

A、亚洲的生丝、绸缎等在欧洲很受欢迎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C、新航路的开辟给非洲人民带来了苦难
D、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24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扩大了城乡差距
B、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过程
C、使城市环境恶化
D、推动城市化进程

25

据相关资料统计,

19

世纪

90

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汽车的年产量已猛增到

50

万辆以上。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电灯的发明
B、“相对论”的提出
C、石油化工业的产生
D、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26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捐杂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

“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材料反映了

(  

A、封建主义大力扶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C、西方列强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大力扶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7

近代民族资本家

“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这段话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937—1945年
B、1920—1936年
C、1910—1919年
D、1901—1909年

28

张謇

“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和沈云沛等也纷纷由官至商。材料反映了

(  

A、官员的收入极低
B、政府大力倡导弃官从商
C、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
D、官员对政府的腐败统治不满

29

“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这一变化缘于

(  

A、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B、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C、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D、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扶持

30

1993

3

月到

1998

2

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

40

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从法律上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B、从法律上规定优先发展手工业
C、完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

2

0

世纪

5

0

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实施“一五”计划
B、组织人民公社
C、进行三大改造
D、发动“大跃进”

32

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在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然而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程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中国的交通发达
B、在教会学校读书成为当时的潮流
C、地主阶级的生活水平较高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

33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材料主要反映了

(  

A、通讯技术的发展
B、基因技术的发展
C、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D、生物技术的发展

34

经济民族主义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下列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政策
B、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C、使美元贬值
D、整顿银行与金融系统

35

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

“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  

A、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B、使英国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
C、使英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D、使英国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国家

36

1917

10

月到

1918

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  

A、赫鲁晓夫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体制

37

列宁指出: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材料中“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38

60

多年来,世界银行历届行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历任总裁分别由美欧把持,这已成为一个“潜规则”。材料中的“潜规则”指

(  

A、资本主义的逻辑决定世界各国的发展
B、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
C、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D、美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主要地位

39

欧共体宣称要

“建设欧洲人的欧洲”,对外“用一个声音讲话”。材料表明该组织

(  

A、谋求欧洲的安全、独立和发展
B、以英国和法国为主导
C、积极对抗美国的霸权主义
D、欲把欧洲各个国家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40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方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材料反映了经济区城集团化

(  

A、已经土崩瓦解
B、走向政治上的集团化
C、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D、不能为本国谋福利

41

宋代张载等人提出

“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  

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B、统治者重视民生
C、社会矛盾日渐缓和
D、井田制被破坏

42

张载提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3

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

“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

(  

A、秦朝
B、汉初
C、宋代
D、民国

44

A、缺
B、缺
C、缺
D、缺

45

“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46

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话:

“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里所谓的“古人”和“道路”可以理解为

(  

A、古典文化/人文主义
B、神学思想/自由主义
C、君主专制/理性主义
D、经院哲学/唯物主义

47

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

“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48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都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

“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注重美观性
B、强调实用价值
C、长期领先于世界
D、发展水平不高

49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记载:

“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以藏书量作为身份的象征
B、火药的发明
C、指南针的发明
D、印刷术的发展

50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

(  

A、拓扑学
B、量子论
C、生物进化理论
D、经典电动力学

51

“现在,时间能够伸长收缩,不是在宇宙的任何地点都是均匀的,而是与运动状态与引力相关的。”提出这一观点的科学家是

(  

A、冯·诺依曼
B、居里夫人
C、爱因斯坦
D、赵金科

52

1996

年,美国著名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信息

DNA

’正在迅速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原子,成为人类生活的交换物。”材料中“信息

DINA

”是指

(  

A、数学技术
B、信息技术
C、物理技术
D、化学技术

53

近代有篇文章回顾中西文化争论时说:

“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材料中“今日”是指

(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商鞅变法时期
D、鸦片战争时期

54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天赋人权
D、人人平等

55

在《新青年》上指出

“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  

A、《敬告青年》
B、《狂人日记》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56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一生效力于国民革命,他领导辛亥革命的理论武器是三民主义。下列最能反映出孙中山的革命核心目标是

(  

A、节制资本
B、耕者有其田
C、自由平等
D、创立民国

57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在党的

(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58

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我们的时代精神先后经历了从大庆精神到

“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的变化,材料反映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B、我国即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C、我们的经济即将赶超发达国家
D、我们未来可以不需要改革开放

59

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中国

“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原因是

(  

A、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
B、使大米变得更加美味
C、使全球掀起种植水稻的热潮
D、水稻经济价格高

60

下列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作品是

(  

A、《农民》
B、《弃妇》
C、《苏城舞会》
D、《人间喜剧》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61题10分,62—63题每小题11分,共32分。

(一)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民国成立后的20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61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

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

2

分)

3

)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

分)

4

)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

2

分)

5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

分)

(二)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中国的茶叶在

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超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正是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62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

2

分)

2

)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

分)

3

)材料三的春联分别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农业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各政策实施的影响。(

6

分)

(三)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该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及《艺徒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各学堂考试章程》等。纵的方面分三段六级,共25—26年。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设立师范、农业(含农副业)、工业、商业、艺论、翻译等专业。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浸渍)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和关系。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康有为说: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

“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63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癸卯学制的特点。(

3

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

4

分)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

4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