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我国高中化学课程包括几个模块?(  )
A、2
B、4
C、6
D、8

2
下列属于推动、引导、支配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部力量是(  )。
A、动机
B、成绩
C、考试
D、行为

3
根据学习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方法分为两大类:一是接受性再现性学习方法;二是(  )。 
A、探索性趣味性学习方法
B、趣味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C、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D、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方法

4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
A、教学问题
B、教师问题
C、考试问题
D、课程问题

5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关系是(  )。
A、难点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B、难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C、难点是固定不变的.重点是随时变化的
D、难点一定不是教学的重点

6
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下列行为动词不属于描述认知性目标的是(  )。
A、体验
B、知道
C、理解
D、应用

7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
A、合作者
B、促进者
C、管理者
D、反思者

8
下列教学设计程序①教学目标设计②教学媒体设计③教学策略设计④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9
某高中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后.能够根据某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这种方法称为(  )。
A、归纳法
B、类比法
C、演绎法
D、分类法

10
下列不属于普通高中化学选修模块课程名称的是(  )。
A、化学与人类
B、化学与技术
C、化学与生活
D、物质结构与性质

11
下列属于化学概念的是(  )。
A、过滤操作
B、物质的量
C、钠的化学性质
D、质量守恒定律

12
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
A、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B、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
C、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D、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3
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的是(  )。
A、化学教师
B、教学理论
C、化学教材
D、教学方法

14
对于“溶液浓度”的学习,初中化学主要以“质量分数”的方式出现,高中化学再以“物质的量浓度”的方式来描述。这种知识的呈现方式称为(  )。
A、螺旋式
B、线性式
C、渗透式
D、平行式

15
下列属于化学用语教学的一般原则的是(  )。
A、循序渐进、变式练习
B、注重规范、辨别性练习
C、读、写、用三方面并重发展
D、以上都是

16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1张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2张

17
定温定压不做其他功时,化学反应正向进行的条件是(  )。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3张

18
下列化合物的沸点最高的是(  )。
A、1一己炔
B、正己烷
C、正己醇
D、1一氯乙烷

19
下列物质碱性最强的是(  )。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4张

20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5张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6张

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12分,第2213分,共25)

21
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是一个整体,教与学总是同时发生,相伴而行的。有学者观察了两位教师(A为专家型教师,B为新手型教师)关于“化学键”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将所观察的教与学的行为种类的频次和时长等分别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7张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在哪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别?(6分)

(2)在化学课堂教学行为设计时,新手型教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22
下面是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8张

②制取氨气:图1中.从橡胶塞和圆底烧瓶接缝处.用注射器向盛有大约2药匙NaOH固体的烧瓶内快速注入5.0~8.0 mL浓氨水.迅速塞紧橡胶塞。轻轻摇动烧瓶使浓氨水和NaOH固体充分接触:同时。将乳胶管末端浸入300 mL蒸馏水中.吸收溢出的氨气。在这个过程中.烧瓶内液体处于类似沸腾状态.大量气泡涌入烧杯.用手触摸烧瓶壁感觉很凉.说明整个过程是吸热的。③喷泉实验:当烧杯没有气泡冒出时,将乳胶管移入盛有CH,COOH溶液的烧杯中,将胶头滴管中蒸馏水挤入烧瓶,即可观察到绿色一紫色一红色一绿色的连续变色的多色喷泉了。(摘自《化学教育》,2013年第8期)。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9张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6分)

(2)该实验的设计有哪些优点?(7分)

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

2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和分析

【试题】重水(D20)的离子积为1.6×10-15,可以用pH一样的定义来规定pD=-lgc(D+)。下列关于pD叙述正确的是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10张

【考试结果】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11张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4分)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6分)

(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5分)

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
案例:

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③“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④“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7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问讲解】

.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略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拓展】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问题:

(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7分)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7分)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等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6分)

教学设计题
(本大题
1小题,
30
)

25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建议】(1)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的措施。

(2)讨论: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一硅

第2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一氯

第3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4节硝酸硫酸

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第一部分片段

一、硫酸

硫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之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且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12张

【实验4-9】

在一个带导管的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丝状的铜丝。在试管里加入2 mL浓硫酸,盖好胶塞,使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加热。把放出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冷却后,把试管里的液体慢慢倒入盛有少量水的另一支试管里,观察溶液的颜色。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13张

任务:

(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6分)

(2)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6分)

(3)写出【实验4-9】的现象,并列出化学方程式。(6分)

(4)由上述反应可以得出浓硫酸有哪些特性?怎样稀释浓硫酸?(6分)

(5)给这一节课设计一个导入方式。(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