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省特岗(中学历史)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1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列关于农业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朝时期的农业政策已明显体现了重农抑商
B、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推广农本政策
C、秦国商鞅变法最早明确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
D、奴隶社会统治者重视农业的目的是为积累财富来发展文化事业

2

东汉光武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史称“光武中兴”。光武帝曾下诏“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者,如“律”;“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其目的在于彻底消除奴隶制残余
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奴婢的人身安全
C、有利于保护和解放劳动力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了从统一到分裂,再从短暂统一到分裂,最后仍然回归到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造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次大分裂的共同因素(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B、豪强地主势力的影响
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4

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②民族大交融进一步加强

③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④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⑤设置彰湖巡检司加强对彰湖与台湾的管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

1689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了第一个平等的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表现在(  )。

A、在双方各作出一些让步的情况下,经过双方平等协商而签订
B、彼此保证对方领土完整
C、这个条约一直维持到清朝灭亡才终止
D、双方自愿进行谈判而签订

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头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

②赋税征收从丁税、地税并重逐步向地税为主过渡

③均田制的破坏必然导致府兵制难以维持

④汉光武帝即位时征收的田租(田税)比汉高祖时的要轻

⑤一条鞭法的实施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完成,反映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⑥摊丁入亩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人头税基本被废除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7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主要是因为(  )。

A、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B、实权掌握在洋务派手中
C、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D、主管外交、通商、海关及其他洋务事宜

8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经济方面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推翻清政府
B、平均地权
C、建立民主共和国
D、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9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

A、深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C、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D、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

10

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  )。

A、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
B、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
C、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
D、阎锡山、冯玉祥、曹锟

11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确切含义是(  )。       

A、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掌权
B、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
C、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掌权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12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符合这次大会议题的选项是(  )。

A、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三步走”战略
B、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3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改革后的医疗保险制度采取的方式是(  )。

A、全民医保,国家承担
B、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C、国家和企业全额承担
D、个人承担

14

印度河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考古学家经数十年的发掘,在这里陆续发现了200余处城市和村落的遗址,以最先被发现的一个遗址为由,学者们把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称为(  )。

A、苏美尔文明
B、米诺斯文明
C、哈拉巴文明
D、克里特文明

15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一位哲学家的基本命题,他认为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塔戈拉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6

下列有关启蒙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发展成理性学说
B、人的自然权利是启蒙思想家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
C、斗争矛头直指王权、神权、特权
D、起源于法国

17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有(  )。

①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③制定了本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本主义宪法

④开始了议会制政治制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

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最初30年,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之所以盛行于全欧洲,是由于浪漫主义作品反映了(  )。

A、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敢于进取的精神面貌
B、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C、要求按事实描写生活以对现存秩序进行强烈的批判
D、对新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热情讴歌

19

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有(  )。

A、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B、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C、规模不断扩大,战火烧到欧、亚、非三大洲
D、战争使俄罗斯、德意志、奥匈等帝国主义都遭受重创

20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21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文中“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是指(  )。

A、美国政府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
B、美国政府进一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紧掠夺
C、美国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美国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22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含义是(  )。

A、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以英镑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
C、以纽约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
D、关贸总协定确立的世界贸易体系

23

20世纪5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最突出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

A、英国和法国
B、日本和联邦德国
C、美国和联邦德国
D、英国和日本

24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

A、两极格局的解体
B、各国经济的排他性
C、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D、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25

从现在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来看,“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科技中影响最为重要的是(  )。

A、原子能技术
B、航天技术
C、电子计算机技术
D、遗传工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3分,共30分

(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小题17分)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中国东部国土的沦陷,西部地区成为坚持抗战胜利的大后方。西北地区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民风敦厚、资源丰饶,加之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这里变成了抗战的重要一极。

材料一: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期。……要走向胜利,就必须最大限度调动蕴藏在最底层的民气,……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全民众起来抗战,抗战才能持久。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联合苏联等国开通了西北国际通道。该通道全长2925公里,苏联境内230公里,中国境内2695公里,路线从苏联萨雷臭泽克到达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最后到达目的地兰州。……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共向苏联购买了各种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汽车1000余辆。这些物资90%以上是通过西北国际通道完成的。中国向苏联偿债输送的物资主要有钨、锡、锑、铅等特殊矿产品和茶叶、羊毛、羊绒、羊皮、桐油、猪等制定农畜产品。……中国共产党党员毛泽民任新疆财政厅长之时,采取了一系列增加财政收入的改革措施,并且将新疆的货币单位由“两”改为“元”,为保障国际通道畅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张百顺《抗日战争中的“西北国际大通道”》

材料三:赫赫华祖,吾华肇造……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为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四:1941年至1942年,日军更加强调集中力量打击共产党,使用其侵华兵力的70%左右约40余万人(不含东北),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实施“扫荡”“清乡”,日军两年间进行了数千人兵力的“扫荡”共132次,1万人至7万人兵力的“扫荡”27次。1943年冬,美英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转入战略反攻时,敌后解放区战场还抗击侵华日军58%的兵力,约35万人,同时抗击伪军90%的兵万,约73.5万人,1945年春,侵华日军69%和伪军95%的兵力,仍为敌后解放区战场所抗击,而国民党正面战场所担负的不过是日军31%和伪军5%的兵力而已。

——刘庭华《论抗日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

26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其内容出自于毛泽东的什么抗战论断?(2分)这一论断在当时有何意义?(2分)

(2)材料二中体现了哪几方势力在西北地区的合作与互动?(2分)这样的互动在当时有何作用?(2分)

(3)材料三中的“赫赫华祖”指的是谁?(2分)毛泽东为什么要把此人与“还我河山”“为我国权”联系在一起呢?(2分)

(4)从材料四中分析1941年以后中国战场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5)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归纳西北抗战大后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3分)

(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小题13分)

崛起之路的选择,事关一国之国运,也事关人类之命运,19世纪末两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他们是日本和美国。……当欧洲列强的旗帜在全世界飘扬时,美、日两国的领导人决定,他们也要参与建立全球的资本主义秩序。

材料一:以吾人之见,如政府一变其方向而大力推进东洋(泛指东亚地区)攻略,以使国内的人心外转,或许是眼下适当的方案。

——福泽谕吉1894年1月26日在《时事新报》上的撰文

材料二:

2020年云南省特岗(中学历史)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1张

材料三:美国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在保护性政策之下我们已经发展出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我们需要扩展。我指的是我们可以获利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扩张。我们不追求领土的兼并……

——时任美国国务卿布莱恩(1889年第一次泛美会议的主持人)

材料四:

2020年云南省特岗(中学历史)考试真题答案解析第2张

27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福泽谕吉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

(2)根据材料二中,对日本五十年大事记的梳理,归纳日本选择了什么样的崛起之路?(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精英阶层设计的崛起之路。(3分)

(4)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较,概括美国选择的崛起之路留给后人的思考。(4分)

(5)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今世界,中国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崛起之路?(2分)

三、试题研究能力。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三)

阅读下列试题,指出其考查的知识点和考查立意。

恩格斯曾评价说:“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无计划也没有了。”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项:私人生产完全停止,垄断组织迅速发展

B项:垄断组织实现计划经济

C项:垄断组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生产,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项: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28

(1)考查知识点:______(2分)

(2)该题的考查立意是什么?(3分)

四、课堂教学技艺。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四)

阅读下列案例,指出案例所运用的课堂教学技艺和基本类型。

案例:一位老师在讲完第一个子目“秦的暴政”后,接着说:“正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使得广大民众难以为生,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全国像是布满了干柴,有一颗火种就能燃起熊熊大火。那么,这反秦的火种是怎样点燃的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大泽乡起义’。”

29

(1)案例中教师所运用的课堂教学技艺是:______(2分)

(2)该课堂教学技艺在理论与实践中有哪几种类型?(3分)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0

请阅读课文

依据下列课文内容,完成一个10分钟片段教学的完整教学设计。(包含导入、讲授过程和结课等环节)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苏湖熟,天下足”

唐朝中叶以后,北方战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民众纷纷南迁。他们不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北宋后期,己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南方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沼边开垦出梯田、圩田等各种良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圩田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改造成农田,田地四周筑有堤围,堤上有闸门,干旱时开闸灌溉,洪涝时则闭闸防淹。通过灌溉、防护等一系列措施,把大量荒地改造成了早涝保收的良田,当时芜湖县万春圩的田地面积就达12.7万亩之多。

在宋代,水稻成为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已经遍布南方各地。棉花的种植范围也从广东、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南宋时,苏州、湖州是主要的稻米产区,稻米产量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宋真宗时,就从福建调拨了3万斛占城稻种到江准、两浙地区播种。占城稻是原产于占城国的优良水稻品种,宋代以前传入福建地区。它穗长粒小产量高,并具有早熟、适应性强、耐干早等特点,在推广过程中又形成了许多新的品种。占城稻的推广为稻米产量的提高和多熟种植创造了条件,稻米开始成为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

宋代的农耕技术非常发达,整地、播种、管理等各种田间技术日趋精细。当时出现了一种专门适应水田耕作的工具“耖”。它能使田面更加平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南方人民还发明了“秧马”,用于插秧,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华书局版)

,